學校簡介
葵涌蘇浙公學在一九八二年由蘇浙滬同鄉會創立,校訓「整齊嚴肅」。現由陶錫褀先生擔任校監,梁健文博士擔任校長,有教職員共九十餘人,中一至中六學生共七百多人。學生考入大學率超過30%。
辦學團體 ─ 香港蘇浙滬同鄉會 ─ 簡史
本校建校至今,倏忽三十載,尋根溯源,實見證了我校辦學團體──香港蘇浙滬同鄉會在香港教育事業上的貢獻。
香港蘇浙滬同鄉會成立迄今已有六十多年。自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發生後,蘇浙兩省同鄉僑居港九者日多,旅港同寅為聯絡鄉誼,於一九三九年成立「旅港蘇浙滬商人協會」。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港九淪陷,留港鄉彥為使同鄉能安返家園,骨肉團聚,免受流離之苦,於一九四二年籌組「蘇浙同鄉遣送歸鄉委員會」,分批遣送鄉胞回鄉,受惠者有數千人。一九四三年元旦改稱「蘇浙旅港同鄉會」,以造福旅居港九貧苦同鄉,服務香港社會為宗旨,致力助學扶貧,贈醫施藥,生養死葬。其中經費,端賴各理事同仁及旅港、旅粵、旅澳鄉彥慷慨解囊,匯集善款,救災解困,共襄善舉。
一九四五年秋,抗戰勝利,港九重光,同鄉會為了配合民國政府復興建國,及香港當局光復重建計劃,故修訂會章,廣徵會員,以增強同鄉組織,於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蘇浙旅港同鄉會」正式成立。一九五四年七月改組註冊為有限公司。一九五七年,獲香港政府批准註冊為社團有限公司。一九七七年,為加強會務,修改會章,組織更趨完善。一九九三年二月,為表達旅港蘇浙人士已日漸視香港為家的現實,把中文名稱由「蘇浙旅港同鄉會」改為「香港蘇浙同鄉會」。二零零四年,成立修章會議小組,全面修訂章程,與時並進。近年祖國經濟發展迅速,蘇浙與上海交流頻繁,各地會員與日俱增,加上很多蘇浙人早於上世紀已移居上海,蘇浙滬三地關係更加密切。二零零六年,特別會員大會通過把名稱改為「香港蘇浙滬同鄉會」,英文名稱為KIANGSU CHEKIANG AND SHANGHAI RESIDENTS (H.K.) ASSOCIATION。
香港蘇浙滬同鄉會一向本著「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宗旨,發揚「團結鄉僑,服務社會」的精神,更推己及人,將服務同鄉推及服務香港社會大眾。
自一九四六年同鄉會正式成立起,徐季良已故會長歷任同鄉會正副理事長及會長凡四十年,貢獻至鉅,同鄉會屬下機構均在其任內創建。一九八六年徐會長榮休後,葉庚年、張楠昌、周忠繼、徐國炯、曹光彪及徐立夫歷屆會長均承襲徐季良會長的辦事精神,全力以赴,盡心盡力發展會務,將同鄉會「團結鄉僑,服務社會」之宗旨發揚光大。歷屆會董亦在會長的感召下,出錢出力,以回饋社會的精神及貫徹同鄉會的宗旨而努力。
同鄉會共創辦了四所學校,其中三所為中學,一所為小學暨幼稚園。蘇浙小學,創立於一九五三年,後於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九年分別開辦國際班及幼兒園。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是蘇浙小學的教學特色之一,是創本港學校以普通話為教學媒介的先河,此後便成為同鄉會各屬校之教學傳統。蘇浙公學成立於一九五八年,現為一所政府直接資助中學。蘇浙小學開辦時校舍在北角道,後遷入現址清華街;蘇浙公學開辦時在北角清華街,後遷入北角寶馬山道校舍。為配合政府發展新界新市鎮的需要,同鄉會於一九七八年創辦沙田蘇浙公學及於一九八二年開辦葵涌蘇浙公學,兩所中學均為政府津貼中學。
同鄉會於一九七四年設立助學金與貸助學金。助學金用於同鄉會屬校家境困難之學生,貸助學金則以無息分期償還的方式幫助香港各大專院校有需要之學生。而蘇浙滬教育基金則支持內地發展教育事業。三十餘年來,深受有關院校歡迎。此外,為獎勵成績優良學生,除各校均設有多項獎學金外,同鄉會更於一九九零年設立「徐季良獎學金」、一九九八年設立「張楠昌教育基金」及「屠馥生教育基金」、二零零九年設立「范甲獎學金」,以適應各屬校多方面的需要。
同鄉會除創辦學校外,對社會福利事業也不遺餘力,於一九六三年開辦診療所,服務坊眾,一九七六年定名為慈德診療院,不斷擴充診療服務,設備更完善,一九九二年改名為蘇浙慈德醫療中心。一九八五年,在屯門創辦第一間安老院,兩年後,於荃灣開辦葵青良友安老院。現時,兩間安老院已經社會福利署核准轉型為護理安老院。此外,同鄉會亦自設一間會所餐廳、香港縱橫碼中心,以及於一九八六年開始每兩個月出版《蘇浙會訊》,這是與同類型組織不同的地方。
香港蘇浙滬同鄉會雖由江蘇、浙江兩省及上海市同鄉組成,但絕無地域偏見。屬下各學校、醫療中心及安老院均不分省籍,繼往開來,忠誠為全港市民服務。
學校簡史
本校是「蘇浙旅港同鄉會」創辦的第三所中學。經多年籌劃興建,於一九八二年落成,並於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日下午五時,舉行隆重開幕典禮,由「蘇浙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邵逸夫爵士致詞,教育署署長許瑜(C. H. HAYE)太平紳士主持揭幕禮。
本校創校伊始,為一所政府津貼英文中學,位於新界葵涌興盛路榮芳路二八零地段,佔地五萬二千平方呎,建築及設備費共二千五百萬元,(政府撥款一千五百萬元,其餘由「蘇浙旅港同鄉會」籌措,邵逸夫爵士個人慨捐二百五十萬元)。校舍分作三部分:東翼樓高六層,作特別教室之用;西翼上下兩層,上面是禮堂(「邵逸夫堂」),下面是有蓋操場;中間為主樓,呈拱形內彎設計,樓高五層。在九五至九六年期間,教育署出資,為本校校舍更換電線,進行減低環境噪音工程,重鋪球場及走廊地面,重鋪天面,更換去水渠及全部洗手間的設施,以及全校重新粉飾。同時校董會及香港蘇浙同鄉會又額外撥款更換語言實驗室的設備。此外,為了擴充學生的活動空間和增加教學設施,教育署於一九九八年進行校舍改善工程,增建一座樓房連接東翼,增闢三間課室、一間教員室及一間教員休息室。在原有校舍裏的三個教室改建成學生活動室及學生輔導室;同時亦進行鋪設校內電腦網絡工程。於二零零二年及二零零八年重新粉飾校舍。
本校以「整齊嚴肅」為校訓,強調教學訓育並重,中英並重(中文方面,以普通話作為教學媒介),文理並重,升學就業並重。為配合政府推行母語教學計劃,一九九八年起,初中級逐年改用母語教學,至二零零零年初中課程全面採用母語教學,學生成績有明顯進步。九六年六月本校與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結成姊妹學校,該校在國內卓越的學術地位,能激發我校的師生更發奮努力,透過多方面的學術交流,一起並肩前進。又於九七年九月底正式成立了「家長教師會」,令家長和學校的溝通合作跨進了一大步。
本校建校初期開設中一、中四各六班,學生僅有四百八十五人,均由教育署派位,以後逐年增加班級,四年後全校由中一至中七共有三十班,學生數目一千二百人。其後,由九八至九九學年起,班級架構改為中一至中三各五班,會考班文理科各兩班,中六、中七各兩班,全校班級總數為二十七班。近年,亦因應全港適齡人數下降及推行新高中課程改革,由二零零九年起,中一級改為四班,至二零一四年全校中一至中六級每級各四班,班級總數為二十四班。
一九八二年九月至八三年九月,徐季良博士(已身故)擔任本校校監。其後由周忠繼先生繼任。一九八六年三月,徐立夫先生接替周忠繼先生為校監至一九八九年七月,范甲先生接任校監直至一九九七年三月,詹金源先生接任,翌年,詹金源先生請辭,隨即由徐立夫先生繼任至二零零二年三月。徐校監請辭,由程詒謀先生繼任至二零零五年,後由童國鈞先生接任至二零一四年八月。是年九月范仁鶴先生接任校監一職至今。
一九九一年范甲校監兼任校董會主席至一九九四年。一九九四年三月,周亦卿先生擔任校董會主席一職,直至一九九九年九月,程詒謀先生繼任,二零零二年三月程詒謀先生改任本校校監,校董會主席一職由童國鈞先生接任至二零零五年。而本校創校時由阮大元博士任校長,一九八六年八月,阮大元先生辭職,由曾其鞏先生繼任校長。二零一四年八月,曾其鞏先生榮休,梁健文博士接替曾其鞏先生為當時校長。二零二四年八月,梁健文博士榮休,余傑榮博士接替梁健文博士為現任校長。
(部份內容節錄自─葵涌蘇浙公學‧三十周年紀念特刋,第9-10頁)